OA系统图书馆网站地图所长信箱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机构概况科研成果研究队伍国际交流科技合作研究生教育文化建设党群园地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综合新闻  
  图片新闻  
  科研动态  
  学术活动  
  媒体报道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老网站 >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专家解读神秘的“实验1”号
2009/06/16 | 作者:科技日报 记者 常丽君 | 【 【打印】【关闭】

停泊在三亚凤凰岛码头的中国科学院“实验1”号新型综合科学考察船

“实验1”号先进的动力定位实时显示屏

   ■ 新闻缘起

  我国目前最先进的综合科学考察船中国科学院“实验1”号,近日在海南三亚凤凰岛码头启程首航。

  “实验1”号科考船是我国第一艘2000吨级以上大型小水线面双体船。小水线面即船体与水面接触面积很小,这一设计可使船体的抗波浪性能优异,在7-8级风浪下仍能正常作业。同时,该船推进系统采用电力,具有良好的低噪声效果;采用国际最先进的动力定位技术,海上定点作业时,船体不会漂移。这一系列特性,为多学科的科学考察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综合考察平台。据了解,“实验1”号科考船由中科院声学所、南海海洋所、沈阳自动化所联合设计建造。

  风浪中航行不晕船、恶劣海况下能作业,众多先进技术已装备在“实验一”号科考船上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和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联合建设的“实验1”号综合科考船首航三亚,其被各大媒体报道,受到各界广泛关注。

  那么,这条船作为海洋科学家期冀已久的实验平台,究竟有哪些先进的性能和突出特点呢?记者来到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科考船建造办公室。办公室副主任刘宏伟向记者介绍了这条颇具神秘色彩的船。

  ——五大优势——

  风浪中航行不晕船

  “实验1”号是我国第一艘大型小水线面双体综合科考船。从整体外观看,它显得“方方正正”,不像常规船那样呈细长流线型,给人的感觉是庄严、巍峨,甚至几分神秘。而在这方正、简洁的外表下所包裹的是先进的设备和非同一般的性能。

  小水线面双体船,也称SWATH船。这种船的船体与水面交界处的截面积非常小,并普遍采用双体线型,具有较好的耐波性和稳定性。

  “实验1”号船下部是两个细长的椭圆型潜体,内部划分为各种液舱、设备舱,尾部是推进螺旋桨和舵。潜体上部与两段狭窄的支柱相连,在两段支柱上搭起26米宽的大平台。船水交界的地方,只有两段狭窄而细长的支柱部位,水线面非常小,主要靠潜体提供整个船的浮力。

  对常规船来说,当波浪涌起时,因船的水线面很大,被水一托,船体就容易随水起伏。“实验1”号的潜体在距水面6米附近,狭窄而细长的支柱将波浪对船体的作用降低许多。因此,在风浪中作业时,平稳性非常突出,让人不容易晕船,这是小水线面船的最大优点。

  恶劣海况下能作业

  普通的船在较大的波浪中(四级海况以上),就很难正常开展科考与实验工作。

  比如,科考中常见的各种投放、打捞作业,若海浪比较大(比如四级海况),在一般船上就很难实施了,因为设备有可能和船相撞,损坏了设备,也可能撞坏了船。

  又比如,目前海洋科考中普遍采用声学设备进行水下声遥感和遥测,其中有的设备安装于船底,有的设备以拖曳方式远离本船的噪声干扰来工作。如果作为安装和拖曳平台的船舶航行平稳,则接收信号的质量就比较好;如果船舶摇摆、起伏,则这些设备无法保持稳定的姿态和位置,接收信号质量就会变差,甚至无法工作。

  而对于“实验1”号科考船,要求其可以在六级海况下能够正常作业,这种抗恶劣海况的能力可明显增加其在海上航行和作业的时间。

  活动面积宽敞舒适

  “实验1”号长60.9米,宽26米,活动面积很大。

  由于采用双体船型,船体较宽,在实验室布置方面较为方便,可以布置通用干实验室、湿实验室和专用实验室等10余个,兼顾了海洋声学、海洋物理、海洋地质、生物和大气环境等多个学科和专业,最多可容纳45名科研人员同时开展工作。

  另外船上也可装置集装箱实验室。在船后部,宽敞的主甲板以及上甲板可以容纳更多的仪器和设备,方便装配和调试,从而可以在一个航次中安排多学科综合性考察,或进行较大规模的实验。

  减振降噪全船很安静

  一提到船,人们容易联想到隆隆作响的主机、微微震颤的甲板。过大的噪声和振动不仅影响船员和科考人员的工作与休息环境,甚至伤害他们的身体,而且干扰科考设备的使用。为此,在设计及建造过程中,“实验1”号注重对船进行减振降噪,如采用柴电交流变频推进系统,取消了齿轮箱和长的轴系;对柴电机组等振动源采用了减振浮筏双层隔振措施;对部分舱室壁面进行了隔声、隔振处理。这些措施使得“实验1”号的安静性较好,有利于科学家安心开展实验工作,有利于科考设备的使用。

  巡航耗油具有较好经济性

  通常,科考船的最大航速似乎不算很高,这除了科考与试验往往并不要求过高的航速这一原因外,更多的是来自经济原因。国际上科考船的巡航速度一般都在10节左右,最大航速一般约15节,SWATH船的最大航速由于其固有的水动力特点往往低于15节。

  我国已有3000吨级科考船的24小时巡航耗油量往往接近20吨,随着高油价时代的到来,“造得起、用不起”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船舶的经济性在规划和建设中受到普遍重视。“实验1”号船的巡航速度10节,最大航速达到15节,具有1—15节无级变速能力,续航力达8000海里,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强大功能——

  打造海洋研究的综合平台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江绵恒曾在“实验1”号首航仪式上说,海洋不仅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及灾害形成的重要因素,也与人类赖以生存的能源、资源、环境息息相关。正如天文学研究离不开望远镜、高能物理研究离不开加速器,海洋研究也离不开科考船。

  “实验1”号是名副其实的综合科学考察船,可以把各种先进技术用在海洋科考上。譬如水声技术,电磁波在水下无法传播,声波是水中远距离传播的唯一形式,利用水声技术可以实现遥感遥测水温、水深、水流变化、海底地形地貌等各种信息,并具有测试速度快、覆盖面积大的优点。声学探测手段在海洋科考中不可或缺。随着各学科发展相互融合,水声科考与海洋考察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实验1”号可在近海、远洋进行水声、海洋物理、地质生物、海洋和大气环境等多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科学考察。根据不同专业的科考研究,“实验1”号可以在各实验室搭载各种专门的仪器设备,如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可以搭载他们的水下机器人设备,以集装箱方式安装到船上,很方便。

  目前科学考察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倾向于全球联合,数据共享。尤其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方面,很多问题不是在某个国家某个区域内就能研究明白,需要广大科研工作者在全球进行同步监测。有了科考船这个先进的载体,我们能够更方便地开展研究。

   专家连线

  “实验1”号历经7年研制成功

  记者:据说,目前世界上这种大型的SWATH船不多,我们为什么要建造这样的科考船呢?

  刘宏伟(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科考船建造办公室副主任):小水线面双体船(SWATH)从上世纪70年代出现,80年代引起各国的关注,90年代出现集中建造高潮,美国人在几年间连做了5艘大型的SWATH船。但这些船主要作为水声测量船或特种船使用。

  由于这种船的有效载荷较小,当初很多人认为用它来做海洋考察不合适,因为海洋考察要用到许多大型的仪器设备,比较笨重。后来美国还是建造了世界第一艘SWATH海洋科考船“基洛莫纳”号,把一些常规的海洋学调查都包括进去。其在2002年建成交付美国海军,属于美国国立大学海洋实验室系统部,并由美国夏威夷大学负责使用和维护。

  目前世界上这种大型的SWATH船共有10余艘,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洲。我国对此也很关注,各方面一直呼吁我国应该建造自己的SWATH船。然而由于这种船在设计、建造方面的难度很大,国内没人愿意“第一个吃螃蟹”。中国科学院领导站在国家科技创新的高度,经过审慎调研,决策建造SWATH科考船。

  记者:建造过程是不是克服了很多一般人想象不到的困难?

  刘宏伟:中科院于2002年批准科考船筹备立项,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并且是自筹经费。中科院声学所、南海海洋所和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也都自筹了一部分资金,联合组建了项目经理部,负责项目建设工作。该船由中船重工702所设计,由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建造。由于是首制船,其工作量和难度可想而知,中间经历了很多曲折。科考船项目经理部和各有关单位在论证、设计和建造中解决了大量问题,化解了一个又一个风险。从筹备立项到胜利交付,直至首航成功,历经7年。

  记者:您觉得“实验1”号未来应用前景怎么样?

  刘宏伟:“实验1”号目前已投入使用,6月份就安排了一个较大的专项航次,预计今年还将有两个较大的航次。经过多次海上试验和使用,“实验1”号科考船的性能将得到更充分的检验和验证。

 
  相关新闻
Copyright 1996 - 中国科学院声学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1605719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01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21号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邮编: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