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系统图书馆网站地图所长信箱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机构概况科研成果研究队伍国际交流科技合作研究生教育文化建设党群园地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综合新闻  
  图片新闻  
  科研动态  
  学术活动  
  媒体报道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老网站 >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科技日报 水下3759米:“蛟龙”顶起中国记录——我国成为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载人深潜技术国家
2010/08/27 | 作者:科技日报 陈磊 | 【 【打印】【关闭】

“蛟龙号”潜水器上升浮出水面。

3759米,这是它潜入深海的最大深度;9小时零3分,这是它创造的水下和海底作业时间。这一记录把中国的载人深潜技术推向了国际前沿水平。

它叫“蛟龙号”。

今天上午,科技部、国家海洋局在京联合宣布: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3000米级海试取得成功,最大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超过全球海洋平均深度3682米,这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法、俄、日之后,第5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深海高新技术是海洋开发和海洋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与制高点,也是目前世界高科技发展的方向之一。“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是现代高新技术的综合集成,其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在世界上同类型的载人潜水器中具有最大下潜深度7000米,这意味着该潜水器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使用。它代表着深海高技术领域的最前沿。”潜水器总设计师徐芑南表示。

100家单位,6年攻关,“蛟龙”问世

深海载人潜水器是运载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各种电子装置、特种设备快速、精确地到达各种深海复杂环境,进行高效勘探、科学考察和近海底作业的装备,是和平开发和利用深海资源的重要技术手段。

经过50年的发展历程,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相继研制成功当前世界仅有的5艘6000米级深海载人潜水器。这些装备到达的范围遍及海洋的大陆坡、海山顶、火山口、洋脊以及6000米的洋底,科学家亲临现场,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在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海洋生物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重要发现。

为推动我国深海运载技术发展,为我国大洋国际海底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高技术装备,同时为我国深海勘探、海底作业研发共性技术,2002年,科技部将“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863计划重大专项,启动了“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

“‘蛟龙号’是我国自行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台深海载人潜水器。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到详细设计,全部由我国工程技术人员自主完成。总装联调和海上试验也由我国独立完成。”徐芑南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与国际上现有的5个大深度载人潜水器相比,“蛟龙号”在技术上有很多独特之处。首先,“蛟龙号”具有先进的近底自动航行功能和悬停定位功能,便于目标搜索和定位;其次,它具有高速水声通信功能,可以将潜水器在水下的语音、图像、文字等各种信息实时传输到母船上,母船的指令也可以实时地传给潜水器;第三,我国自行开发研制的充油银锌蓄电池与国外同类潜水器相比,容量是最大的,从而保证了在水下的作业时间;第四,“蛟龙号”设计深度是7000米,研制人员已经对每个部件进行了7000米压力试验考核。

在国家海洋局组织下,中国大洋协会作为业主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并会同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02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声学所等国内约100家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攻关,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开展了大量的自主研发工作,经过6年时间完成了载人潜水器本体研制,完成了水面支持系统研制和试验母船改造,完成了潜航员选拔和培训,具备了开展海上试验的技术条件。

3759米,9小时零3分,“蛟龙”潜海

从2009年8月开始,有关单位先后组织开展了“蛟龙号”载人深潜器1000米级和3000米级海试。

“海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蛟龙号’研制是我国深海载人技术从几百米到几千米的技术跨域,遇到困难难以计数。”在项目负责人、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看来,“最大难题在于缺少经验,立项之初,到国外参观都困难,更何况了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刘峰说,由于该项目设计部门多,技术领域广,组织协调难度大;试验过程中还遇到了复杂的天气和海况。此外,母船“向阳红09”是一条有30年航龄的老船,噪音非常大,对水声通信系统的质量产生很大影响。虽然挑战巨大,但都被工程技术人员克服。

那么,“蛟龙号”究竟如何下潜和作业呢?

其实,这种潜水器外观近似椭圆形球体。“深潜一般在清晨开始,傍晚结束。”潜航员叶聪告诉记者,“每次下水有3个人。大家都在一个内径为2.1米的钛合金舱体内工作。1名潜航员坐中间,2名试航员坐两侧,并蜷缩在舱内的狭小空间内。舱内布置得非常紧凑,在这么小的空间内,布满了各种监测面板、控制仪器和驾驶、作业用的操纵杆,还有生命支持系统。虽然在舱内会觉得有点挤,但这已是国外同类载人潜水器中尺寸最大的了。”

据介绍,3000米深度的下潜和上浮各需要100分钟,作业要300分钟。由于采用的是无动力下潜和上浮,期间不需要推进器工作,不需要消耗能量。

“将来整个下潜、作业时长可达12小时,如果一切正常,给养还可以让我们多呆3天。”叶聪说,“由于舱内是常压,因此与我们日常工作环境一样,如厕等生理需求也有专业设备。这项工作关键考验我们的水下决策能力,正所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我们遇到各种突发情况,都有权在水下继续执行或者终止试验。”

“‘蛟龙号’操控性很好,驾驶起来,运动灵活。”叶聪说,“潜水器驾驶有手操和自动驾驶两种模式。自动驾驶时,可以自动实现定高、定深、定速和定向航行,如果遇到障碍物,潜水器会发出警报。这些功能减轻了潜航员的劳动强度,我们会觉得很轻松。但有的任务必须手动驾驶、手动操纵,比如取样、布放海底装置等。我们会按照任务要求,到达指定目标,熟练操纵声纳、摄像机、机械手等设备进行作业。”

今年5月31日—7月18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中国南海3000米级海上试验中取得巨大成功,共完成17次下潜,其中7次穿越2000米深度,4次突破3000米,完成了多项海底作业,创造了水下和海底作业9小时零3分的记录,验证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3000米级水深的各项性能和功能指标。

科技部社发司司长马燕合表示,在短短11个月内,我国载人深潜试验完成了从零到3700米水深的重大跨越。海上试验充分验证了潜水器的功能和各项技术指标,为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的实际应用和更大深度试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专家介绍,“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可以运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进入深海,在海山、洋脊、盆地和热液喷口等复杂海底进行机动、悬停、正确就位和定点坐坡,执行海洋地质、海洋生物等科学考察;它还具备深海探矿、海底高精度地形测量、可疑物探测与捕获、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如对多金属结核资源进行勘查,对多金属硫化物热液喷口进行温度测量,对钴结壳资源的勘查,执行水下设备定点布放、海底电缆和管道检测等。

徐芑南同时表示:“虽然每个部件都经受了7000米压力的试验,当然我们还必须遵循由深入浅的原则,在今后的海上试验中最终给予验证。

 
  相关新闻
Copyright 1996 - 中国科学院声学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1605719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01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21号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邮编: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