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系统图书馆网站地图所长信箱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机构概况科研成果研究队伍国际交流科技合作研究生教育文化建设党群园地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综合新闻  
  图片新闻  
  科研动态  
  学术活动  
  媒体报道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老网站 >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新京报:声学家马大猷病逝 曾主持人民大会堂声学设计
2012/07/19 | 【 【打印】【关闭】

马大猷。中科院院士、著名声学家

1978年,马大猷(右二)和研究人员在北京第一通用机械厂了解扩散消声器情况。新华社发 


     原标题:著名声学家马大猷院士病逝

  新京报讯 (记者仲玉维) 前日,国际著名声学家、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现代声学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和声学研究所的创建者之一、中科院院士马大猷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昨日,中科院官网发布消息,当日至7月20日,声学所将在DSP大楼414房间,设置马大猷先生的灵堂,供社会各界前往凭吊。7月21日上午9点,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马大猷的遗体告别仪式。

  马大猷长期从事声学研究工作,在物理声学、建筑声学、语言声学、大气声学、次声学、电声学等方面提出多项重要理论。

  马大猷提出的简正波理论,是当代建筑声学的里程碑;他创建的声学微穿孔板和小孔消声器理论得到广泛应用,为噪声控制和环境科学作出重要贡献。

  马大猷领导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声学实验室,主持完成了人民大会堂声学设计等重要研究工作。

  ■ 生平

  创立声学所 让人们“听懂”更多

  据悉,1958年,声学研究作为国家重点紧急项目,被列入国家发展计划。

  马大猷先生放弃了在国外的优裕生活,回到国内。他与汪德昭、应崇福两位先生,一同成为中国声学事业的领军人。

  1964年7月1日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正是由这样一群探索声音和信号奥秘的人组成的,让人们“听见”、“听懂”了更多的声音。

  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人民大会堂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会场,可以同时容纳一万人开会。

  据介绍,在人民大会堂那么大的空间里说话,却听不到回声;无论站在哪个角落,都能清晰地听到台上演讲者的每个发音。

  马大猷院士正是人民大会堂的音质设计者,他主持了这里的声学设计,采用穿孔板吸声、分散声源等办法,解决了回声问题。直到现在,人民大会堂的声学工程设计仍属世界一流水准。

  ■ 追忆

  谈治学

  宁缺毋滥4年未收学生

  中科院声学所通信声学实验室主任李晓东,是马大猷的关门弟子。

  “马先生对学生要求很高,一般导师的学生三年就毕业,但他的学生基本是五六年以上才能毕业。”李晓东回忆说。

  马大猷每年只收1-2名研究生,因为没有遇到合适人选,曾连续4年未曾收过学生。“他教书40年中,带的研究生只有30个左右。”李晓东介绍。

  在有争议的学术问题上,马大猷也很耐心,他鼓励学生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

  “有一回,我和他为学术问题起了争执,他就约好一个时间大家见面,那天正好赶上下大雨,马老师七八十岁高龄的人了,但还是冒着雨赶过来了。”这一幕,李晓东铭记于心。

 
  相关新闻
Copyright 1996 - 中国科学院声学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1605719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01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21号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邮编: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