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A系统图书馆网站地图所长信箱English中国科学院
 
首页机构概况科研成果研究队伍国际交流科技合作研究生教育文化建设党群园地科学传播信息公开
  综合新闻  
  图片新闻  
  科研动态  
  学术活动  
  媒体报道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老网站 > 新闻动态 > 媒体报道
中国青田网:朱敏:在“潜海”中飞跃
2012/08/02 | 【 【打印】【关闭】

朱敏(左四)和声学所参试团队在海试现场合影

大海的变幻莫测,招惹多少诗人满腹的怀想;大海的神秘未知,成为多少科学家一探究竟的梦想……2012年6月27日,有那么一群人,让“蛟龙”号遨游在7000多米的海底,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梦想,创造了作业类载人潜水器新的世界纪录。  

  朱敏,正是他们之中的一员,简单而整齐的短发,鼻梁上架着一副无框眼镜,笑时嘴角微微上翘。是什么让“蛟龙”能够千里传音?这一切得归功于水声通信系统。而朱敏正是“7000米载人潜水器”副总设计师,声学系统负责人,负责载人潜水器声学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实现。其中,先进的水声通信和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测能力是7000米载人潜水器的四大标志性成果之一。

  成为声学系统负责人

  如多数优秀者一样,朱敏经历过成绩卓越的学生时代,小学升初中时,他考了县里前三;高考时,他是县里的第一。1989年,带着这份优越,他考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这是全国唯一由中国科学院直属管理的全国重点大学。

  到了大学后,他发现这不似中小学那般“照本宣科”式的教育,于是,他开始自己寻找学习方法,学会了去独立思考。1994年7月,他从学校毕业,恰逢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前来招生,朱敏便毫不犹豫的报了名。

  1998年9月起,朱敏开始在职攻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研究生,在参加其他人的科研项目时,朱敏便从中开始摄取营养,充实自己,他明白学生时代多半是些基础功,而工作中是要根据具情况来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这就需要不断的实践和学习。在接触摸索中,朱敏认识了各个装备的性能,从前辈身上,朱敏也学到了团队的指挥、管理之道。

  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朱敏从无懈怠,而是真正的沉下心去做研究。1999年4月,朱敏成为了助理研究员;2000年10月,他晋升为副研究员;2001年7月,他获得工学硕士学位;2002年9月,他晋升为研究员;2006年7月获工学博士学位。

  为推动中国深海运载技术发展,为中国大洋国际海底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高技术装备,同时为中国深海勘探、海底作业研发共性技术,中国科技部于2002年将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启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凭借着出色的表现,2003年,朱敏开始担任国家“十五”863重大专项“7000米载人潜水器”的副总设计师,声学系统负责人,主要负责载人潜水器声学系统的总体设计和实现。

  “7000米载人潜水器声学系统”是朱敏2002年开始独立承担的第一个项目。在陆地上,通信依靠电磁波,其速度可达光速。但电磁波只能深入海底几米,在几千米的深海根本无法传送信号。朱敏带领团队通过不懈的努力,攻克了如何在海水复杂环境中有效提取信号的难题,其中包括对海水不同密度、不同深度、不同海底回波条件以及母船和深潜器噪音等问题的深入研究。自主研发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速水声通信技术,采用声纳通信。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纳是国外载人潜水器不具备、“蛟龙号”独有的设备,为“蛟龙”号提供了探测海底和水中小目标的能力,还能为海底资源分布规律等研究提供基础性和关键性资料。“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评价高速数字化水声通信系统是“蛟龙号”三个国际领先技术之一。

  朱敏在水声通信技术领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申请美国发明专利1项。在声学测速、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纳等技术领域获得国家专利1项、美国发明专利1项、国防发明专利3项。

  在摸索中前行

  从1000米、3000米,到如今的7000米,潜水器每一次冲击新深度时,朱敏都是严阵以待。令他记忆最深的还是2009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000米级海试,

  2009年海试时,这支由朱敏负责的声学系统团队还很青涩,多是毕业没几年的硕士生、本科生,包括朱敏在内的“70”、“80”后的团队被称为“娃娃兵”。此时,朱敏他们接触潜水器的时间短,海试经验少。当时很多条件不具备,一切都是靠他们自己摸索;加上试验的季节正值台风多发季节,试验期间遇到了4次台风,4个热带风暴。在如此差的海况中,试验母船又是一艘30多年船龄的老船,相当于一个耄耋老人,船体噪声大,50米海区的海洋背景噪声也大,所以母船与潜水器的通讯就成了大难题。

  “水声通信系统就像是潜水器的嘴巴和耳朵。”朱敏说,“它是维系‘蛟龙’号这个在黑暗的海底摸索前行的孩子与母亲之间的纽带。”如果不能建好这条纽带,那么试验也将会被搁置了。因此,船上100来号专家学者将希望寄托在了朱敏这个团队身上了。一名参加过1000米海试的队员回忆,每天的指挥部会议上,朱敏都被催问,怎么还没好,什么时候能好……朱敏本来说话声音就不大,被催问急了,声音堵在了嗓子眼,几乎没人听得清。

  而正在这个紧要关头,他的爱人提前剖腹产,且生产过程十分艰辛。朱敏本想任务顺利完成后,赶回去陪产,可这份突然到来的“礼物”让他挂心。 趁“向阳红09”船靠港补给时,朱敏火急火燎地往回赶。因为早产,孩子放在保温箱,在医院陪了爱人一个晚上,第二天朱敏又返回了海试现场。

  “那时候压力真的很大。”朱敏回忆说,当时通过水池试验和湖上试验,验证了水声通信设备本身的功能,但一直没有能够在潜水器试验母船“向阳红09”船上测试。

  面对着多重压力,朱敏沉下心仔细分析了整个系统,觉得没有问题。最后发现是因为主船的噪音太大,导致他们的设计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后来他就想了个办法,把他们的系统放到300米水深的地方验证,发现系统并没有问题。朱敏带领队员白天顶着烈日参加海试,废寝忘食,挑灯苦战,查问题、改软件、编程序,几乎没有在凌晨1点前休息过,连续奋战15天,终于突破了“瓶颈”。最后,通过关掉主船发动机减少噪音,解决了水下通讯的问题。到了3000米和5000米试验时,他们的声纳通讯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部分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逐渐走向成熟

  2012年,这套首屈一指的“感觉器官”陪伴着“蛟龙”号完成了一场令世界瞩目的历险,“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海试成功到达7000多米海底,创造了作业类载人潜水器新的世界纪录。 

  “可以说,水声通信系统是潜水器操作人员与母船沟通的命脉。”朱敏说。每次下潜,当紧张而震撼的潜水器布放阶段结束,其他海试队员和记者们纷纷散去,朱敏和他的团队却会默默留下来布放声学吊阵。声学通信吊阵由4个换能器组成的换能器阵和电子吊舱两个部分组成,由一根长电缆拖曳在母船身后,建立起“蛟龙”号与母船沟通的桥梁。

  随着经验的增加,和过硬的技术支撑。当“蛟龙”号6月15日在下潜试验中,声学数字通信系统在潜水器下潜到6200米左右深度时意外中断,朱敏他们当机立断迅速对声学吊阵进行了回收和检查。发现拖曳电缆破损进水,导致短路。朱敏说,“我们将进水的约100米电缆截断并重新加工了承重水密连接头,并对接头进行了相应处理,这些工作一直持续到16日凌晨1点半。”

  2012年6月27日,中国载人深潜器“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最大下潜深度达7062米,再创中国载人深潜记录。如今,朱敏自豪地说,“在历次大深度海试中,水声通信系统工作稳定,我们已经实现了全部设计功能。”从一开始的手忙脚乱,到现在的沉着冷静地处理各种突发状况,朱敏觉得他的团队在逐渐地成长起来。

  在朱敏的时间表上,半数以上是工作的安排,只有少数是留给家人的,为此,朱敏是心有愧疚,但却无怨无悔。“深海有无尽的科学奥秘等待我们去揭示,深海蕴藏着丰富的宝藏。”当谈到今后的安排时,朱敏表示,他们有充分的信心完成好下一步的试验和应用任务,因为他们一直都在准备着。 


朱敏:1971年6月出生,青田平演人,工学博士,研究员,1994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中科院声学研究所海洋声学技术实验室主任。其主要从事海洋声学技术研究和海洋声学装备研制工作,研究领域包括水声通信及组网技术、声学多普勒测速技术、声学探测技术和水下载体声学系统集成。  2003年以来年担任“十五”863重大专项“7000米载人潜水器”副总设计师,声学系统负责人。

 
  相关新闻
Copyright 1996 - 中国科学院声学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16057196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01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21号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邮编: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