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A系统
  • 图书馆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 首页
  • 所况简介
    所况简介
    1964年,为落实国家声学规划,满足国家迫切需要,形成全国声学学科研究中心,经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元帅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声学所),将原中科院电子所的水声、超声、建筑声3个实验室,1958年成立的南海研究站、1960年成立的东海研究站、1961年成立的北海研究站整体纳入声学所。声学所是从事声学和信息处理技术研究的综...
    了解更多+
    现任领导
    李风华
    所长
    倪 宏
    党委书记、副所长
    李明庚
    副所长(正局级)
    李浩然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杨 军
    副所长
  • 机构设置
    领导机构
    所务会 党委会
    咨询机构
    学术委员会 学位评定委员会
    职能部门
    综合办公室 党委办公室 人力资源部 科技发展部 重大任务部 财务管理部 资产条件保障部 质量管理部 保密办公室 监督审计(纪委)办公室
    研究站
    南海研究站 东海研究站 北海研究站
    挂靠机构
    中国声学学会 全国声学标准化委员会 中科院声学计量站(CMA)
    研究单元
    声场声信息实验室
    水下环境信息感知实验室
    水下信息技术实验室
    海洋声学技术实验室
    水下航行器实验室
    超声学实验室
    噪声与音频声学实验室
    智能网络与信息处理技术实验室
    语音与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
  • 科研成果
    研究领域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声学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六大研究领域:水声物理与水声探测技术、环境声学与噪声控制技术、超声学与声学微机电技术、通信声学和语言语音信息处理技术、声学与数字系统集成技术、高性能网络与网络新媒体技术。 【详情】
    成果概况
    获奖
    论文
    专利
    专著
    科研进展
    研究人员开发出高灵敏度的声表面波氨气传感器
    2023-03-29
    研究人员提出一种结合虚拟传感的鲁棒有源降噪方法
    2023-03-28
    研究人员利用驻波场中悬浮小球的振动实现物性参数的反演
    2023-02-07
    研究人员利用蜂窝结构的空间周期性提出一种脱粘缺陷检测新方法
    2023-01-16
    研究人员用一种鲁棒的并行虚拟传感方法实现反馈有源噪声控制
    2022-11-08
    研究人员计算出边界附近粘弹柱壳的声辐射力矩
    2022-09-14
    产品展示
  • 人才队伍
    院士专家
    汪德昭
    马大猷
    应崇福
    张仁和
    侯朝焕
    李启虎
    汪承灏
    人才招聘
    更多+
    中科院声学所监督审计(纪委)办公室管理岗位招聘启事
    2023-03-22
    中科院声学所资产条件保障部安全保卫管理岗招聘启事
    2023-03-16
    中科院声学所综合办公室主任岗位招聘启事
    2023-03-13
    中科院声学所声场声信息实验室科技类岗位招聘启事
    2023-02-14
    中科院声学所南海研究站声学实验室主任岗位招聘启事
    2023-02-14
    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特别研究助理及博士后管理
  • 研究生教育
  • 党建与文化
    活动报道
    更多+
    机关第一党支部召开党员大会
    2023-03-28
    噪声与音频声学党总支召开组织生活会
    2023-03-28
    百岁寿辰 学习楷模——东海研究站贺离休老干部杨馥丽百岁寿诞
    2023-03-22
    声学所妇委会开展“艺润科创情,煦暖巾帼心”郊游踏青活动
    2023-03-21
    声学所召开党建工作推进会
    2023-03-17
    南海研究站召开2022年度党建述职考评会
    2023-03-10
    文化副刊
    诗歌
    书画
    摄影
    散文
  • 交流合作
    学术交流
    更多+
    声学所举办科研基金撰写专题培训
    2023-02-28
    声学所举行2023年第1期学术交流会
    2023-02-10
    声场声信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暨声学与海洋信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2022年度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2022-12-26
    声学所举行第十一届研究生学术交流会
    2022-11-18
    中科院声学研究所举行2022年第6期学术交流会暨2022年度青促会学术交流会
    2022-09-30
    科技合作
    更多+
    亚秒级超快响应的声表面波氢探测技术参加智汇行动-概念验证创新大赛路演
    2023-01-18
    东海研究站参加第五届长三角科技成果交易博览会
    2022-11-18
    王文研究员获第十二届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人物奖
    2022-09-01
    合肥市新站高新区管委会调研声学所超声学实验室
    2022-08-25
    国际合作与港澳台地区合作项目情况
    2022-07-06
    国际会议
    更多+
  • 科学传播
    工作动态
    更多+
    青岛海信学校学生走进北海研究站开展科学实践活动
    2023-02-10
    声学所参加“嗨,科学!”中科院第四届科学节主场活动
    2022-10-31
    “爱科学,向未来”——声学所举办第十八届公众科学日线上活动
    2022-06-20
    声学所举办“红领巾寻访红色印记”科普活动
    2022-04-18
    关爱听力健康,聆听精彩未来——声学所与中关村一小联合开展2022年“全国爱耳日”科普活动
    2022-03-04
    科技期刊
    科普文章
    更多+
    科普文章丨耳机里的声音为什么会有方向感?
    科普文章丨嘿,siri!嘈杂的酒吧里,AI为什么听不懂指令?
    科普文章丨神奇的主动降噪技术
    科普视频
    更多+
    科普视频丨杨波:揭秘“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
    科普视频丨声音的奥秘
    科普视频丨真空无法传声科普实验
    科普视频丨借声波一臂之力探神秘海底世界
  • 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规定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目录
    信息公开申请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首页
  • 所况简介
    • 机构简介
    • 所长致辞
    • 现任领导
    • 历任主要领导
      • 历任所长
      • 历任党委书记
    • 院所风貌
  • 机构设置
    • 党的委员会
    • 学术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咨询机构
      • 研究平台
        • 研究单元
        • 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
      • 职能部门
      • 研究站
      • 挂靠机构
  • 科研成果
    • 研究领域
    • 科研进展
    • 科研产出
      • 获奖
      • 论文
      • 专著
      • 专利
  • 人才队伍
    • 院士专家
    • 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 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
    • 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特别研究助理及博士后管理
      • 博士后公告
      • 博士后规章
    • 人才招聘
  • 交流合作
    • 学术交流
    • 国际会议
    • 科技合作
      • 合作动态
      • 专利转让信息
      • 合作项目
  • 研究生教育
  • 党建与文化
    • 党群园地
    • 组织文化
    • 形象标识
    • 活动报道
    • 文化副刊
      • 诗歌
      • 书画
      • 摄影
      • 散文
  • 科学传播
    • 时间轴
    • 工作动态
    • 科普作品
      • 科普文章
      • 科普视频
      • 其他
    • 科技期刊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信息公开申请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重要新闻
  • 党建动态
  • 综合新闻
  • 媒体报道
  • 学术报告
  • 通知公告
  • 最美科学家
  • 专题
  • 专题
    • 学习两会精神
    •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中国科学院2022年度工作会
    • 2021年终科技盘点
    • 中国科学院“基础研究十条”
    • 十九届六中全会
    • 党史学习教育
    •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 十九届五中全会
    • 率先行动
    • 两学一做
    • 防灾减灾
    • 十八届四中全会
    • 喜迎十八大
  • 快捷通道
    • OA系统
    • 继续教育网
    • ARP
    • 违法违纪举报
    • 信访渠道
    • 图书馆
    • 正版软件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新闻媒体
    • 政府机构和组织
    • 国内院校
    • 国内科研机构
    • 国际科研机构
  • 网站纠错
科普作品
科普文章
科普视频
其他
其他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科学传播 科普作品 其他

传播距离最远的声音——次声

发布时间:2009-07-24
【  小 中 大  】

次声的作用

频率比20赫更低的声音,人耳是听不到的,叫做次声。频率低到0.003赫以下,出现声重力波,更低频率上出现内重利波。目前人类接触的次声最低可以达到0.0001赫,也就是周期为10000秒,差不多3个小时。次声的特点是频率低,波长长。

由于空气对声的吸收随频率升高而升高。1000赫的声波的能量在7公里仅由于吸收就损失了90%(还不算声波扩散的损失)。20赫的声波的能量大约在100公里就被吸收了90%,所以人耳能听到的一般是几十公里以内的声音。至于次声,1赫的次声能量在3000公里才吸收90%,0.01赫的次声,要绕地球一周才吸收90%。所以用次声仪器收到的是全世界来的各种来源的次声。

在地球南北极附近,天空中时常会出现变幻莫测的极光,极光能产生可听到的声音,也可产生周期为几分之一秒到一分钟以上的次声。周期为几分钟、运动速度达到500米/秒的次声是极光弧产生的。周期为一分钟左右的极光次声是由电离层的整体运动产生的。周期较短(几分之一秒)的次声是由极光中导电性的瞬时增加的局部极光电子喷射垂直穿过电离层引起的压力扰动而产生的。

 

 

 

地震时和地震前会发生奇怪的声音,有时象远处隆隆的火车声,有时象轰轰的飞机声,有时象雷鸣,有时象牛叫。这是人耳能听到的,还有人耳听不到的次声。地震时,由于震中的激烈振动,产生纵波、横波和表面波,在地表面以不同的速度传播。这些复杂的振动会向空气辐射频率不同的声波。地面有山谷,也会衍射声波。所以地震产生的次声情况是复杂的。

火山喷发有不同形式,有的熔岩不断涌出,有的呈节奏性喷发,有的呈爆炸性喷发,不同喷发形式所产生的次声特性也不同。火山喷发时能量很大,1883年印度尼西亚的喀拉喀托火山爆发,把二十多立方公里的岩石碎快抛向天空,据说几千公里之外还能听到隆隆的声音,产生的次声传播了十几万公里,绕地球转了好几圈。这次火山喷发的能量相当于1-1.5亿吨TNT炸药爆炸的能量,这是历史上罕见的。 

 

 

流星落入大气层以后的运动会产生次声。1908年西伯利亚地区有一块空前巨大的陨石掉在原始森林里,发生了大爆炸,1000公里外还能听到爆炸声。陨石坠落的地方形成了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一大片沼泽。爆炸引起了大地震,产生的次声传播了几万公里。

龙卷风是激烈旋转的空气柱,从地面上接云端。龙卷风旋涡直径一般在几十米到几百米,风速可达100-150米/秒。观察到的与龙卷风相应的次声,其周期近一秒。

 

台风是一种反时针方向旋转的热带气旋。台风旋涡非常大,它的直径一般有几百公里,中间是台风眼,眼壁直径可达数十公里,台风眼中波浪互相叠加,形成驻波,高达十几米,发出的声波周期在4-8秒之间。

雷暴、雹、风暴等恶劣天气都会发生次声,而且各有其特征。也许在将来可以利用次声的这些特征来预报这些恶劣天气的发生。

核爆炸监测

核爆炸产生的是冲击波。冲击波的波前很陡,正压最高点的大小叫巅值,正压下降后面有一个负压区。随着向前传播的距离增加巅值逐渐降低,波形逐渐拉长,慢慢地变成声波。波的周期与爆炸能量有关,爆炸能量越大,周期也比较长。

核爆炸产生的声重力波在大气中可以传播很远,有时可以绕地球转几圈。它还会引起电离层的扰动,干扰无线电波的传播,使无线电通信中断。

由于核爆炸产生的次声波波列的幅值和频谱特性与核爆炸的能量(或叫当量)有密切关系,可以根据接收到的核爆炸次声信号推算出核爆炸的能量(或当量)。

为了接收核爆炸的次声信号,并且定出方向和位置,就要在距离较远(一千公里以上)的地方分别布设次声接收阵。这些阵由许多小阵构成,每个阵的尺度是几公里到几十公里。把大阵中各小阵接收到的信号传到一个中心,通过移相叠加,判断次声波传来的方向。把几个距离很远的点确定的声源方向在地图上画出,就可以定出爆炸的位置。

海啸的启示

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地震引起的印度洋海啸使得近30万人遇难。而地震波比海啸的传播速度要快,在发生地震后,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海啸报警。建立完善的灾难预警机制,是这次海啸带给人们的最大启示。

 


附件下载:

上一篇:

海洋的耳目——声呐

下一篇:

高得听不见的声音——超声

旧版回顾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1996 - 2021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版权所有备案序号:京ICP备16057196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01号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21号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邮编:100190
官方微信